作者: 樊志菁
[ 摩根士丹利股票策略师威尔逊(Michael Wilson)观察到,特别是2年期国债收益率与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利差已达到约190个基点,与过去40年来达到的最宽水平相吻合。“这一定价表明,债券市场认为,美联储落后于曲线。”现在威尔逊担心股市也越来越怀疑这一点,降息25个基点是否足以应对疲软的就业数据。 ]
周一美股从上周的抛售中迎来喘息。随着美联储进入缄默期,市场预计本周多项经济数据的公布有望让下周会议结果明朗化。一些观察人士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和经济不确定性依然是短期内美股市场动荡的主要因素。
“坏消息是坏消息”?
随着降息临近,市场预期已经从推动宽松时“坏消息是好消息”转变成经济面临考验的“坏消息是坏消息”。
本月以来,中长期美债收益率大幅走低,其中与利率预期关联密切的2年期美债创2022年9月以来新低,基准10年期美债跌至3.71%,创下2023年6月以来低位。就业数据重新加剧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和激进降息预期。
美国劳工部上周公布的职位空缺和劳动力流动调查(JOLTS)显示,衡量劳动力需求的职位空缺降至767.3万个,为2021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在至关重要的非农报告中,8月新增就业岗位也不及预期,结合前期数据连续下修,表明劳动力市场正在失去动力。
资产管理公司BK asset management宏观策略师施罗斯伯格(Boris 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虽然就业市场没有外界担忧的那样崩溃,但仍明显疲软。在过去三个月里,非农新增工作岗位均值为11.6万个,与上半年的20.7万个平均速度相比大幅放缓。现在的“萨姆规则”指标为0.57,仍高于历史上与经济衰退相关的阈值。因此,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硬着陆担忧重燃是可以理解的。
上周美股走势与8月初非农恐慌如出一辙,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VIX)飙升近50%,重新回到了长期均值20上方。除了周期板块受制于经济逆风以外,风险偏好降温也让估值较高的科技板块承压,纳指周跌超5%,以英伟达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行业遭到巨大抛售压力。
根据亚特兰大联储周二更新的经济预测,预计三季度美国国内市场总值(GDP)年化季率为2.5%,较二季度3.0%的增速有所放缓。
布莱克利金融集团(Bleakley Financial Group)首席投资官布克瓦尔(Peter Boockvar)在报告中表示,美国经济正在降温,制造业仍处于衰退之中,几乎没有迹象表明情况会很快改变,但需要看降息在多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带来更多的经济活动。他写道:“至于股市,我们会看到更多证据表明,坏经济消息对股市不利,反之亦然。”
降息能否改变市场困境
在施罗斯伯格看来,市场关心的是经济前景的确定性。“从宏观层面看,软着陆与否取决于美联储后续的行动,虽然现在不能说衰退迫在眉睫,但政策失误的风险不可忽视。”他进一步分析道,“另一方面,从市场定价看,降息25个基点基本被充分消化,因此常规降息落地的利好可能成为资金落袋为安的催化剂,如果选择50个基点,那意味着经济情况的恶化,抛售将不可避免。因此无论美联储如何决定,推动市场更多的依然是经济前景的确定性。”
上周新一轮抛售再次触动了投资者的神经,华尔街机构的最新判断也有所分歧。德意志银行认为,投资者不应过度担心经济放缓,恐慌可能是没有根据的。德意志银行宏观策略师艾伦(Henry Allen)在报告中表示:“我们不应该过分担心事情有多糟糕。即使在这次抛售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9月是一个季节性疲软的月份,股市在美国大选结束前往往举步维艰。”
艾伦写道,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个月,大多数全球央行只降息25个基点,这表明目前的全球经济状况似乎没有“普遍恐慌”,“欧洲央行等其他机构仅以25个基点采取行动,这一事实表明,他们目前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需要迅速调整的情况。”
美银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特内特(Michael Hartnett)相对谨慎,他倾向于硬着陆概率被低估,即使美联储首次降息时仅把利率下调25基点,之后仍会大幅降息。这位明星分析师建议投资者的操作是“卖出首次降息”,等待更好的入市时机。
根据道琼斯市场数据,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联储已经经历了五轮降息周期。平均而言,标普500指数在首次降息三个月后上涨了2.5%。但这掩盖了2001年和2007年降息后出现衰退的激烈反应,在这两次降息一年后,该指数出现了两位数的跌幅。
摩根士丹利股票策略师威尔逊(Michael Wilson)观察到,特别是2年期国债收益率与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利差已达到约190个基点,与过去40年来达到的最宽水平相吻合。“这一定价表明,债券市场认为,美联储落后于曲线。”现在威尔逊担心股市也越来越怀疑这一点,降息25个基点是否足以应对疲软的就业数据。
摩根士丹利认为,短期内波动性将继续上升,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公允价值市盈率为19倍,使该指数的对应范围在5000点至5400点之间。
评论